纪录电影《京剧搜孤救孤》正式公映
10月28日,纪录电影《京剧搜孤救孤》在全国各大院线正式公映。影片在北京、上海两地同时举行的超前点映场,王佩瑜还亲临艺海剧院,与观众同赏影片并进行了映后交流。第一次在大银幕前观看自己演出影像的王佩瑜感叹道:“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坐在台下看自己演戏,所以这样一个高清戏剧影像的纪录电影,是特别好的机会,让我可以跟观众朋友们坐在一起看我的表演。感觉好奇妙啊!就是一定要忍到放映结束才能鼓掌叫好!”
王佩瑜擅演的名剧众多,为什么选《搜孤救孤》来拍摄?王佩瑜充满感情地介绍道:“《搜孤救孤》这个戏,对我个人来说非常有意义。一是学得早,二是演得早,三是我演这个戏,获得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奖项。《搜孤救孤》这个戏是我个人老生审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启蒙。1991年,我还没入科,就学了《搜孤救孤》,整出戏都会唱。那时候还是买了孟小冬先生1947年现场录音的磁带回去边听边学,对她的演唱和念白简直是太痴迷,太崇拜了!1992年,我考入了上海戏校,师从王思及老师,学的第二出戏就是《搜孤救孤》。那是我对这出戏已经熟悉到每个角色的戏都会唱,就连旁边龙套的上下场走位我都会。可以说,我是带着《搜孤救孤》这出戏入的行。1994年,我16岁,代表上海戏校专业组去天津参加全国新苗杯大赛,就是凭借《搜孤救孤》这个戏,第一次获得全国少儿比赛专业组第一名。1996年,我到北京去演《搜狐救孤》,谭元寿先生在下面看我演戏,看完以后非常高兴,就跟我们校长说:‘我19岁时看过孟小冬先生在上海演这出戏,这孩子跟孟先生非常像。”这也是谭元寿先生给我的很大鼓励。2001年,我参加全国电视大赛,又是凭《搜狐救孤》拿了最佳表演奖。2012年,我把《搜狐救孤》和马派的《赵氏孤儿》做了一个结合,就有了墨本丹青版《赵氏孤儿》,因此得了梅花奖。所以《搜孤救孤》对我来说很有意义,从我懵懂一直到后来伴随我的艺术成长,可以说是一路伴随。因此我对这个戏情有独钟,拿这个戏作为第一部高清戏剧影像纪录,我觉得一方面是对我个人成长的一次很重要的记录,也是对我众多师承的一次非常好的致敬。”
2018年9月8日在中国大戏院,王佩瑜完成了《京剧搜孤救孤》的录制。而71年前,孟小冬先生也正是在同一个舞台、同月同日,献上了最后一次告别演出,史称之为“广陵绝响”。因此,把这部意义非凡的作品作为京剧高清影像拍摄的第一选择,是王佩瑜对中国戏曲事业无数先贤前辈的一次致敬——她不仅是新一代的戏曲传承者,也是身负责任的传播者。“我想把戏里的门道掰开了、揉碎了,给年轻观众看。这不仅是一部有温度的作品,而且电影里的人还活着,不是古人。希望大家看到我们行业从业者更多的尝试。”
谈到纪录电影和现场表演的区别,王佩瑜强调高清录制不是电影,“恰恰相反,是一次没有补拍、没有修饰、纯粹还原演出现场的艺术作品,带着一点瑕疵,带着一点独特,带着观众的喝彩鼓掌,一一被高清镜头完整记录下来。”她认为,这种高清戏剧影像纪录还会继续,但一定不会替代舞台表演,而是对京剧推广和传播的另一种补充方式。
观看纪录电影《京剧搜孤救孤》的观众,惊喜地发现影片还有“彩蛋”:除了再现舞台演出现场,这部纪录电影还拍下了排练时刻的珍贵画面,并通过迟金声、刘连群、柴俊为等京剧艺术家的映前访谈,让观众更多了解京剧的发展史和“搜孤救孤”故事的来龙去脉。
在观看《京剧搜孤救孤》点映场的观众席中,还有曾担任过各大国际电影节主席的世界著名电影制片人、策展人马克·穆勒的身影。他全程看得津津有味,并说道:“让传统京剧跟随世界戏剧的视野和脚步。”这句听来令人心潮澎湃的话不再是一句空话,用当代欧洲剧场盛行的高清录制形式进行记录,对标NT Live,《京剧搜孤救孤》的录制手法是中国戏曲的一次先驱尝试,记录了当下中国戏曲的发展,也给中国传统戏曲事业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,让更多人感受戏曲的魅力。